中國歷史|2019 DSE 試卷二 題 9(a) 解題影片|選修單元三:時代與知識分子

答題關鍵

  1. 掌握時代背景(客觀因素)如何影響一個政治主張的誕生
  2. 題目類型:資料回應題 → 謹記!一定要運用資料!

參考答案

9(a) 根據資料一,分析梁啟超於晚清時提出的政治主張與當時政局的關係。(10分)

【資料引用】第一段言論是梁啟超在1902年於《釋革》一文提出支持革命的主張。
戊戌維新失敗後,梁啟超流亡日本期間,受革命思潮的影響,在《清議報》、《新民叢報》鼓吹排滿革命,認同以革命方式敘國,並企圖和孫中山等結盟。

詳細回應版

  • 流亡日本的時候 → 受革命思潮影響:有機會接觸更多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有關於改革 + 革命的書籍(例:中村正直等人的著作)→ 吸收大量西方與日本的政治思想 [1] → 加深了對西洋文化以及革命的認識
  • 有機會和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派有更多接觸機會 → 其文章開始呈現民主共和的主張
  • 「獨一無二的法門」→ 維新運動失敗暗示單純的變法已經不能拯救滿清 →「破壞主義」→ 只有用「革命」與暴力的手段才能徹底改變封建的社會 → 是拯救國家的必經之路[2]
  • 〈清議報〉的報刊特色:「倡民權、衍公理、明朝局、厲國恥」[3]
  • 〈新民叢報〉:提出民權思想、自由、以及有關共和體制的內容

【資料引用】第二段言論是梁啟超在1907年於《政聞社宣言書》提出支持君主立憲的主張。
1903年梁啟超遊歷美洲後回到日本,不再認同革命和共和,重申支持君主立憲。1905年,清廷面對熾烈的革命風潮,提出「預備立憲」,由此引發立憲運動。梁啟超積極參與政團活動,在1907年成立「政聞社」,籌辦刊物,推動立憲活動。

詳細回應版

  • 【時局】剛剛經歷完八國聯軍 → 慘敗 → 急需重建朝廷威信 & 爭取民眾認同 & 挽回和列強的關係 → 清廷面對的處境:立憲/革命 → 最終選擇了立憲(不會使皇權旁落 & 減低革命排滿的思想)[4]
  • 明白當時的社會環境並不具有進行民主革命,建立共和政體的基礎 → 瑞士式的共和國只適合蕞薾國家 & 美國的共和政體是以數百年人民自治傳統作為基礎 [5] → 國民質素亦並不理想 → 相較之下君主立憲可行性更高
  • 梁啟超:〈清議報〉中很早便提及立憲主張〈立憲法議〉→ 成立政聞社:「實行國會制度,建立責任政府」→ 創辦機關報刊〈政論〉,第一期刊載了〈政聞社宣言書〉→ 刊載不同文論推動立憲運動:〈國權論〉、〈國會與政黨〉等 → 積極參與不同與立憲有關的活動推動立憲運動
  •  

參考資料

[1] 張道義、徐國慶:〈國家生命與社會生活—梁啟超的國家理論〉,載於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,2007年12月第十五卷第二期,頁75至120。

[2] 張道義、徐國慶:〈國家生命與社會生活—梁啟超的國家理論〉,載於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,2007年12月第十五卷第二期,頁75至120。

[3] 周佳榮,〈從「時務」到「新民」〉,載於《新民與復興—近代中國思想論》,香港教育圖書公司,1999年,107頁。

[4] 陳俊華,〈晚清推行新政的動機與意義〉,載於《史耘》,1996年9月,第二期。

[5] 高力克,〈憲政與民主:梁啟超的政體與國體理論〉。